記者在鄭州的一些大型家電市場調查發現,空氣凈化器都被商家擺在了明顯的位置,銷售人員說:“連續不斷的霧霾天氣,使空氣凈化器已經成為最暢銷的家電,經常賣斷貨,很多都是提前預售的,連樣機都賣掉了?!?
根據銷售人員介紹:因為空氣凈化器品牌、凈化效果和適用面積不同,所以價格也從幾百元到上千元,甚至上萬元的都有。使用面積也從20平米到60平米不等。
按照商家的宣傳,他們的空氣凈化器的凈化效果十分強大。不僅能去除異味 、 二手煙、細菌、甲醛等污染源,對大家十分在意的PM2.5
的去除效果也是立竿見影。并且經過了上海的專業機構檢測,有效去除甲醛能達到96% PM2.5能達到99%。
但是記者在廠家的宣傳頁上發現,各個廠家對PM2.5所執行的檢測標準都不一樣。有的甚至沒有明顯的標注。銷售人員解釋為”以前沒國標,新國標是15年十月份開始制定的,比如在10平米的空間內,他宣稱20分鐘能達到,可能需要40分鐘”。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據河南工程學院的李金超博士介紹:“在2008年和2015年新制定的空氣凈化器的國家標準里沒有這樣一項指標,所以市場上宣稱去除率能達到99%,都是行業、企業自己制定的一個標準,所以會對我們消費者在購買時造成一種誤導。
雖然現在市場上銷售的空氣凈化器雖然執行的標準不一樣。但實際上不同品牌產品的內部結構和工作原理大都類似。簡單說就是風機加濾網的原理,上面就是濾芯(第一層是過濾毛發,后面是納米,可以過濾各種病菌,最后一層就是去除甲醛、二手煙、PM2.5等有害物質),風機開動以后,從內部抽風
, 從出風口排出潔凈的空氣,室內的PM2.5依靠濾網來實現過濾和吸收。
雖然結構原理相似,但執行的是企業自己的標準。那么,這些空氣凈化器到底能不能達到銷售人員所宣稱的凈化效果呢?
為此記者做了一個小實驗:把三臺不同品牌的空氣凈化器放到25平米大小且相對密封的室內,在PM2.5濃度為185微克每立方米的情況下,打開空氣凈化器,半個小時后,第一臺從185降到了59、第二臺185降到了123、第三臺降到了115。
實驗結果顯示:
第一臺空氣凈化器對PM2.5的去除率為70%。第二臺空氣凈化器為35%,第三臺空氣凈化器為37%。顯然都沒有達到商家所宣稱99%的去除率。
對此李博士對我們購買空氣凈化器提出了一些建議:
對于空氣凈化器凈化能力的判斷需要綜合凈化的空間大小和時間長短,有害物質的濃度等多個指標。所以消費者在選擇產品的時候,簡單考慮高效率也是不科學的。也要綜合其他一些指標,比如能效、噪音等,選擇一些性價比高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