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美國加州一位叫Scott Parker的父親,將自己的一萬美元月薪全部裝在大帆布里帶回家。
父親先從這些錢里拿出一部分放在一旁,對孩子解釋說這是本月該繳納的稅金、這是捐給教會的錢、這是還房貸的錢、這是每月購買食物的錢、出去看一次電影及參加足球比賽的費用等等。并仔細解釋了每筆錢背后的金融道理。漸漸地那堆錢越來越小,最后能留下作為每月儲蓄的就所剩無幾了。
Scott Parker以這種方式給孩子帶來一趟永生難忘的理財教育課,他們知道爸爸每個月雖然掙回不少錢,可是每一分錢都有它自己的用處,并不能亂花。同時他們也學到了花錢背后的價值觀,家里開銷的第一筆錢是做為公民納稅的義務,第二筆錢則是獻給宗教及慈善機構的愛心。然后才能考慮家里的柴米油鹽以及娛樂消費。
在美國,很多年輕人很早就有理財的意識了。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本·伯南克告誡年輕人:一定要花些時間學會如何理財。
他在威爾遜一所中學發表演講時對中學生說:"雖然財務問題目前可能并不是你們考慮的當務之急,但這一天總會到來。到那時,你們需要為管理你或你家庭的財務狀況承擔責任;或者你需要考慮如何儲蓄以得到你想要的東西:大學教育、一輛新車或自己的房子。"
或許正是基于這樣的學校教育,所以美國人從小就有很強的理財觀念。據說,美國普通百姓的收入中,有一半是來自薪水,而另一半則來自--理財的收益。
而且資本社會的美國金融相當注重規則與契約,不懂金錢游戲規則的人在美國會被修理地很慘,因為那些規則就是定出來坑不懂的人。
1.制定消費計劃
看過很多報道,說美國人不存錢,長期處于過度消費的狀態。但事實上美國人很喜歡制訂家庭消費計劃,就像開篇說的理財故事中所提的家庭。他們會把家庭收入分為若干份,計劃好交稅、住房、生活、娛樂、娛樂等各部分大致的預算。尤其今年經濟不景氣,讓他們不得不設立預算減少非必需品的支出,提升可投資的資本。
2.房地產投資
在資本市場較為成熟的美國,房地產投資屬于保險型的長期投資,加之高昂的地產稅和中介費等因素,算下來回報率不高。因此投資房地產不是一般民眾的選擇。當然,有些人會采取“低價買舊房——自己裝修實現增值——賣房”的方式實現財富的增加。2013年的底特律破產時間,一些美國人就借此機會買了不少價格非常低廉的房子,裝修后再公開出售,采取的就是這種方式。
3.炒股
美國人開玩笑說他們對股市的熱衷遠勝于對NBA的熱情。
美國人,尤其是美國富人更青睞于股票等回報率高的投資。據報道,整個美國超過50%的家庭涉足或涉足過股票市場,股票價值占美國家庭財產的三分之一以上,而據專家估算,近30年,美國股票投資年回報率平均高達20%。
回報率高的投資必然風險系數也大,為了避險,投資組合的多元化就變得十分重要。美國擁有眾多非常成熟的專業投資顧問(financial adviser)群體。這些顧問由美國金融業監管局和所在州依法監管并頒發行業執照,保證了專業性。他們會根據客戶的需求和資本市場向客戶推薦和提供投資產品和服務。
在美國的歷史上,曾像中國近幾年一樣出現過“股瘋”。經過多年的磨礪,如今美國人在股市上更加理性成熟。也更加專業化。美國信托(USTrust)的一項調查結果也證實了這一點,該行客戶中“富有”人士(指可投資資產超過300萬美元的人士)中的絕大多數都依賴專業投資顧問來投資,而且富人的年齡越大,對投資顧問的依賴程度越高。
4.保險
美國人有10.8%的支出用在個人保險和養老金上,在美國,最大的300家養老金達到了6萬億的規模。2008年摩根士丹利統計出全球的養老金超過了20萬億。而我們都知道美國的人口不足中國的四分之一,可見其養老金數額是相當龐大。
5.不存錢不代表不會理財
首先是因為美國的風控體系比較成熟,美國人借錢花很容易,碰不到流動性約束,不像我們這申請信貸那么麻煩;而且醫療機構方面較為完善,沒有我們這出現的“醫患”問題,因此美國人也無需儲蓄預防未來發生意外的錢。
其次,美國人退休了也沒有存錢的動機。一方面是因為高額遺產稅讓他們沒必要留錢給子女;另一方面,隨著美國年輕人的政治參與率下降,政客更加傾向于討好老年人,因此整個社會的財富總體在通過醫保、養老保險等方式從年輕人向老年人轉移,于是老年人的消費傾向近來也節節升高。那么,年輕的工作者就更加沒必要存錢了,既然年老后政府會從更年輕的一代那里收稅交給自己花,自己又何必存錢呢?
所以說,人家老美不是不存錢,是沒必要存錢。但在我們很多人的概念里,理財很大程度就約等于存錢,其實除了存錢,還可以選擇基金、債券、股票、保險等...
雖然咱們國情和人家不大一樣,沒有人家的體系完善,沒有人家的制度成熟,但是我們也可以借鑒一下別人的理財經驗,做“中式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