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瑤族(Bajau)是東南亞的一個民族,生活在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之間海域。
多數(shù)人潛海捕魚為生,常被稱為“海上吉普賽人”,被認為是最后一支海洋游牧民族。
這里的孩子從4歲起就開始撐起小船在海里捕撈魚類、章魚和龍蝦等。
他們幾乎都居住在海里樁柱上的小木屋內(nèi),并用海鮮同周圍島民交換生活必需品。
巴瑤族已經(jīng)斷絕了與內(nèi)地的聯(lián)系,完全依靠海洋生存。
“巴瑤”(Bajau)在印尼語里是“海上之民”的意思,這個古老的海洋游牧民族常被比喻為“海上的吉普賽人”。
相傳很久以前,馬來西亞柔佛州的公主,在一次洪災(zāi)中被沖走,她的父親沉浸在喪女的悲痛之中,便派遣部下出海尋找,并下令他們找到公主后才能返回。
后來,這些奉命尋找公主的人,因無法找到公主只能留在海邊,這些人就成了巴瑤族的祖先。
隨著時間的流逝,一代又一代的巴瑤人已漸漸適應(yīng)了海洋環(huán)境。
巴瑤人每天清晨,就早早起床,開始一天的“航海”和捕魚,孩子們則在小船周圍的海里潛水游玩。
巴瑤族人是自由潛泳的高手,能潛到30米甚至更深的海域捕深海魚,尋找珍珠以及海參。海參不僅是巴瑤族的美食,也是過去幾個世紀以來巴瑤族向外界兜售的珍品。
潛水時,他們都會佩戴鑲著玻璃鏡片手工雕刻的木質(zhì)護目鏡,手持利用船上廢舊材料改制的漁叉。
巴瑤族人生活的地方是東南亞廣大的珊瑚三角區(qū)。
那里面積廣闊,跨越東南亞6個國家,是地球上海洋物種多樣性最豐富的區(qū)域,分布著全球約76%的珊瑚和巖礁魚類,還包括藍鯨、儒艮、侏儒海馬等諸多海洋珍稀動物。
夜幕降臨,巴瑤人會把船只停靠在小島附近的紅樹林里,有時候有五六艘,有時候整個巴瑤部落都匯集起來,會有四五十艘船。
他們在船尾生火,或炙烤海貝,或煮燉海鮮,對于他們而言,與大自然親近是不可或缺的。
有時候,還會有部落首領(lǐng)出來講話或唱歌。
以前用傳統(tǒng)漁具捕魚的巴瑤人,為了提高捕捉魚蝦的數(shù)量和成功率,后來開始嘗試自制土火藥,在海里引爆用以捕魚。
另外,他們還學(xué)來了用氰化物延長魚類存活時間的方法,用以滿足中國大陸和香港的海鮮餐廳對活魚不斷加大的需求量。
據(jù)世界自然基金會研究分析,如今該行業(yè)的產(chǎn)值每年高達8億美元。
長期的海洋潛水作業(yè) 讓部分漁民患上了減壓病。
同時,由于巴瑤族的活動范圍位于國家之間的邊境地帶,過去的幾十年里,在海上漂泊的巴瑤族人總是和那些有著確定邊界的國家產(chǎn)生沖突。
為避免爭端以及對海域資源的保護,一些周邊國家政府強制讓巴瑤人上岸定居。
在Torosiaje地區(qū),印尼政府不斷施壓,讓巴瑤族人在靠近岸邊的淺水區(qū)蓋吊腳樓,甚至讓他們直接上岸,生活在村莊里。這導(dǎo)致生活在“l(fā)epa-lepa”傳統(tǒng)小船上的巴瑤族人越來越少。
巴瑤族人是自由潛泳的高手,能潛到30米甚至更深的海域捕深海魚,尋找珍珠以及海參。
海參不僅是巴瑤族的美食,也是過去幾個世紀以來巴瑤族向外界兜售的珍品。
潛水時,他們都會佩戴鑲著玻璃鏡片手工雕刻的木質(zhì)護目鏡,手持利用船上廢舊材料改制的漁叉。
由于潛水是每日必須的活動,巴瑤人在幼年時就會故意戳穿自己的耳鼓膜。
“你的耳朵和鼻子會流血,由于暈眩,必須臥躺一周。”Torosiaje地區(qū)的巴瑤族人伊姆朗·拉哈桑告訴摩根,“從此,潛水時痛苦就不會再與你相伴。”
然而正因為如此,有許多巴瑤族到了老年,聽力都不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