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視質檢報告
林女士去年剛剛裝修新房結婚,裝修時夫妻二人決定貼上壁紙,襯出自己家的歐式風格。林女士和丈夫經濟條件很好,所以選擇了一款高檔壁紙。
“一平米200多元,全都算下來一共花了一萬多元,還不算膠錢。”林女士說,自己挑選的過程可謂漫長,走了沈陽多家壁紙商店,還在網上看評價,最后選了這個品牌。當時兩人合計了一下,覺得壁紙一定要環保,不能馬虎,要不那么大的墻面要是放出有害物質,兩人還不熏出病來?
林女士表示,自己從沒有想過要看產品的質檢報告,這些都是自己沒有關心到的問題,當時只想著要質量好、款式好,適合自己家的風格,還希望價格合理和環保,“現在想想,是不是環保我怎么知道?”
價廉不一定物美
消費者小王去年在開了一家理發店,裝修時為了彰顯時尚,在一家建材批發市場買了幾卷特價壁紙,當時店主表示這是環保的壁紙,因為是尾貨所以特價。
“圖的便宜,十元一卷,心想和白撿的一樣。”回去貼上后,小王感覺壁紙時常散發出一股塑料味,而且壁紙貼上沒多久就開始起泡、變型。小王表示質疑,十元一卷的壁紙就該變型嗎?環保壁紙怎么還有味道?
記者了解到,壁紙除了有質量問題還有環保問題,由于壁紙生產的過程中會用到大量的膠和化學制劑,所以會釋放出甲醛、聚乙烯一類的有害物質,對人體損害極大。但是針對壁紙的環保問題又尚無法律法規的出臺,因此消費者在購買壁紙時一定要謹慎挑選,盡量挑選正規廠家的,無明顯異味的壁紙。
王女士銷售壁紙多年,她向記者透露,目前市場上銷售的PVC材質的壁紙,環保問題最嚴重,因為PVC本身就是化學制品,經過再加工也只會增加它所含有的有毒化學物質。但是,因為價格低廉,PVC壁紙卻是銷售量最高的壁紙,因此她提醒消費者,購買時請不要只考慮價格,環保健康更加重要。
壁紙行業亂象叢生
隨后記者走訪了家具城內的一些壁紙商店,發現壁紙的樣式繁多,十分吸引人,有的時尚前衛,有的古典文雅。價格也從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決定價格的因素多為材質、款式、品牌以及賣家的店鋪檔次。
記者來到樓梯口附近的一家店面,店主介紹自己銷售的壁紙根據材質的不同價格也不相同。無紡布的壁紙,價格相對貴一些,是現在最好的新型綠色環保墻紙材質。“這個是天然植物纖維制作的一種墻紙,不含任何有毒物質,視覺效果好,透氣性也好,用手一摸就知道好壞。”店主還向記者介紹純紙制的墻紙,價格相比無紡布要便宜一些。
見記者有些猶豫,店主又拿出一些放置在角落的壁紙,表示這些的材質是PVC,價格相對便宜一些,貼起來也還是不錯的,要是覺得有味可以多放放屋子。
隨后記者問店主,產品是不是有質檢報告?店主回答得極為隱晦,“那肯定都有,這都是正規廠家生產的,但是目前質檢報告不在店里。”
在接下來的幾家店鋪,記者遇見的情況也都一樣,說起產品頭頭是道,被要求看產品的質量檢測報告就選擇回避。而且記者還發現,有的壁紙長得明明一樣,材質也幾乎相同,但是在兩個不同的店鋪內銷售價格就略有不同,而且品牌也不相同。
記者提出疑問,為什么和隔壁的壁紙圖案、材質基本一樣卻是不同的牌子?有店主表示,那是因為有的是仿品,仿照自己家的壁紙生產的。
無完善標準
小葉從事裝修行業多年,他告訴記者,壁紙并沒有完善的行業標準,所謂的進口壁紙,很多都是有名無實,有的壁紙是從國外進口紙張,然后回到國內加工、印刷,打上國外的包裝,印上外語,有的則干脆就是國內生產的,沒有一點國外的“基因”,就敢直接摻著賣,反正消費者既不懂又不會深問。
“一些廠家都認為,能不能賣出去貨不是看質檢報告,而是看自己的宣傳口號響不響。”小葉說,目前壁紙行業不成形,對消費者是極不公平的,價格沒有規范,產品沒有統一的質量標準,而且售后服務也得不到保障,那么最大的贏家還是商家。
律師觀點:沒有質量標準但有法可依
律師事務所律師王永遠表示,目前,我國對墻壁紙業并沒有統一的質量標準、環保標準,但根據《產品質量法》規定,產品質量應當檢驗合格,可能危及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的工業產品,必須符合保障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未制定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必須符合保障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的要求;根據《民用建筑工程室內環境污染控制規范》、《室內裝飾裝修材料有害物質限量標準》、《室內空氣質量標準》等法律法規對室內空氣質量標準也有一些規定。墻壁紙作為一種特殊產品,應該達到上述規定的一般標準。
另外,根據《產品質量法》第十四條規定,國家參照國際先進的產品標準和技術要求,推行產品質量認證制度,但是企業根據自愿原則申請質量認證;根據《產品質量法》第十五條規定,國家對產品質量實行以抽查為主要方式的監督檢查制度,對可能危及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的產品,影響國計民生的重要工業產品以及消費者、有關組織反映有質量問題的產品進行抽查。上述規定沒有規定質量認證的強制性以及產品質量全面檢查制度,這樣就使有質量問題的產品比如墻壁紙很容易上市且不易被查處。
王永遠還表示,如果消費者購買產品或者使用產品時發現質量問題,有權向產品的生產者、銷售者查詢;有權向消費者協會投訴,消費者協會應當配合解決;有權向產品質量監督部門、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及有關部門申訴,接受申訴的部門應當負責處理。如果消費者因使用產品造成人身財產損害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